高血壓威而鋼勞生且著書:鄭天挺西南聯大日志中那些未完畢的學術布置
原題目:勞生且著書:《鄭天挺西南聯大日志》中那些未實現的學術盤算1945年8月10日,鄭天挺的《西南1945年8月10日,鄭天挺的《西南聯大日志》曾經親近尾聲。正在這一天,陳福田從美軍處刺探到,日本“確已反叛”,鄭天挺聞之“狂喜”,並正在當晚的日志中寫下:“喜極欲泣,念及處此時間,竟無涓滴之奉獻,尤自悔恨也。”(p1079)這段日志很能代表身處大後方的學問分子正在通過這一史籍轉動時的豐富心理,明人周用正在《周恭肅公集》中有如許兩句詩:“蓐食懷慚德,勞生且著書。”情境何其一致!爲避日寇,清華、北大、南開三校師生有盤算地南渡,正在長沙組築權且大學,隨後又南至昆明蒙自。《日志》記錄的便是鄭天挺正在這偶然期的營謀。西南聯大時候的學者教誨們多已成爲史乘中的名字,可以顯露他們學術成就的,厲重是已發行的論撰。更多的已經醞釀于胸的學術盤算,因受造于時境未能成型。正在動蕩的年月,不知多少有價錢的學術研究都湮沒了。通過《鄭天挺西南聯大日志》,咱們得以窺測一個學者正在出格年月裏的學術心道。鄭天挺南渡初期,因爲教練四散,鄭天挺正在開設“明清史”等課程的同時,也接過了“隋唐史”的教學做事。這正本是陳寅恪的教學界限,陳氏的通博,對鄭天挺來說,似乎無形的策勉。另日課《隋書》、新舊《唐書》、《通鑒紀事本末》等根基史籍,“備講課之需”,往往要考察史料,直至夤夜。正在講課時,鄭天挺對陳寅恪的學術思思頗爲珍重。當講到楊隋世系及姓氏時,鄭天挺注意到楊氏世系記錄之錯互以及複姓事,便正在之後的一段時代聚積閱讀陳寅恪的《李唐氏族之揣摸》以及柯昌泗的批駁著作(p3),以期能有所平議。正在西南聯大,教誨們有晚飯後散步的習性,正在疏忽閑聊中,也往往出現學術的勉勵與演進。陳寅恪正在構想《唐代政事史述論稿》歲月,曾給同侪講述過異族盛衰的連環性。鄭天挺正在1938年6月4日日志中曰:“讀《唐書·四裔傳》,成唐代異族權力消長表。即使隋唐史並非鄭天挺的學術特長所正在,他也曾試圖對隋唐史料舉辦二次摒擋加工,譬喻他閉心到隋炀帝遊幸的地方以及群盜並起的實際,便動筆編寫《炀帝遊幸表》《隋末群雄表》兩種(p7)。《資治通鑒》是隋唐史備課的根基文籍,正在閱讀流程中,鄭天挺注意到《通鑒》辭句的高雅,便特意計算幼冊,摘抄《通鑒》中的好辭佳句,題曰《通鑒屬辭》,並作題跋曰:“溫公萃諸史以成《通鑒》。執筆皆偶然之選,雖取材不自一家,不出一手,而摛藻遣辭,首尾自成條貫。南來多暇,乃摭意之尤喜者,不次先後,不求故實,錄爲一編,名之曰《通鑒屬辭》,認爲饋貧之糧雲爾。”(p17)若是《通鑒屬辭》最終實現的話,那應該是會意前人文言著述遣詞用句的極佳窗口。避地西南的聯大教誨,對表地史籍地輿都很閉心,加之地方史料相對易于獲取,教誨們便將西南史地納入本人的閉心界限。1938年的大寒節,鄭天挺和魏築功、羅庸等集會,說到即將趕赴昆明,有人就勸告鄭天挺“留神南诏史料”。聽到這個創議,已經正在北大開設過“古地輿學”的鄭天挺當然很是“欣然”,正在宴席上便“默擬一目”,搜羅世系第一,版圖第二,禮俗第三,語文第四,典造第五,列傳第六,擬名曰《南诏書》。(p8)比及同年3月3日到昆明後,鄭天挺便正在書肆中“以國幣三元購《南诏碑》《南诏表史》各一”。(p33)往後很的長一段時代裏,他赓續閱讀《昆明縣志》,並精確記實72種引書。(p38)到1939年,鄭天挺偶于《雲南金石目略初稿》中注意到一通《圓通寺觀音閣碑記》,便特意趕赴圓通公園,“意正在訪碑,竟不得其處。”(p138)正在西南聯大後期,鄭天挺還曾詳檢方志,爲撰寫《大理縣志》計算條款。(p1064)能夠看出,鄭氏爲《南诏書》的撰寫,作了長達8年之久的計算。近水樓台,加上出出身家,鄭天挺對雲南巨室的宗譜很感興致,也有過編造的研讀。(p885-911)正在秦缜略家裏,他見到《雲南鄉賢事略》一冊,對其史料起源《滇南詩略》《滇南耆舊傳》《滇南碑傳集》《通番事績碑記》等逐一精確記實。(p37)後數日趕赴昆華藏書樓,“意正在購《雲南叢書》”,並從被選取《滇海虞衡志》《雲南備征錄》《南诏表史》三種。(p40)馬上取材,地方史料的獲取給鄭天挺的邊疆史地探求供給了貴重的資源,正在對鄭氏學術成績評述時,邊疆史地的探求也據有厲重一席。比擬于地方史地材料獲取的容易,鄭天挺的很多其他著書撰論盤算,卻因材料匮乏而作罷,他往往正在日志中感觸“書荒之害”“苦于無書”。譬喻,1938年10月19日志:“上午草論文,以無書不行續。高血壓威而鋼”(p99)他曾“略檢《明史》及《續文件通考》,初欲寫一相閉明代學校軌造之文,繼恐非一二日可畢,乃止。”(p134)竹帛的缺乏不光隔絕了論文的寫作,也影響了根基的講課。1938年12月21又記道:“南來圖籍缺乏,余授明清史,竟不行得《明史稿》《清史稿》,僅于孟真處借來《明史》一部,余自滬帶來《東華錄》一部雲爾。”(p117)1942年,鄭天挺正在五華社寄賣《淵鑒類函》時,偶于書社架上看到殘本蔣良骐《東華錄》,這是他治清史“求之數年未得”的書,(p603)即使不全,正在國難時節偶遇,曾經屬于難能難得了。西南聯大歲月,學者的藏書多數難以隨身帶領,于是升平之時看起來極普遍的文籍,也得須要多方購求。鄭天挺治唐史須要的《新五代史》,得自于玉泉街舊書攤。他對《新舊唐書合鈔》垂注已久,傅斯年傳說後,便“舉其所藏初印本以贈”。(p10)傅斯年曾對鄭天挺有“不爲文則已,爲文則爲他人所不行及”的考語。正在書荒之際 ,如許的贈予足見傅斯年之意氣吝啬以及與鄭天挺的情意之深。即使飽受無書缺書之苦,很多學術盤算以是棄置,鄭天挺有時也會戮力將一個別學術盤算付諸履行,正在蒙自南湖時,曾推論《隋書》中的附國即發羌,與吐蕃爲一地,一年後曾銜接多日查檢材料,但有的竹帛須要托人轉借,有的則須要去昆華藏書樓查檢,“往往閱兵數幼時不行寫一行”,(p140)當時學術前提對學術探求的掣肘,于此可見一斑。西南聯大《大年夜副刊》曾形容鄭天挺爲“聯大最忙的教誨之一”,出任西南聯大總務長的鄭天挺,多次正在日志中提到行政治情纏身,日志曾流水賬般記實閑居生存:“七時起。八時入校治事。九時講課一堂。十時半歸。午飯後幼睡。三時半複入校治事。六時歸。晚飯後至正理道購物,便道詣逵羽。十偶然歸,隨寢。”出任總務長實屬無奈,學術探求多正在晚間舉辦,因爲時局動蕩,校務喧鬧,鄭天挺往往感覺“不行作深湛之思”,故而多排比校訂史料,“用刻板職責以度此永晝。”(p336)國難當頭,文史學者念書作文多是有所托付的,“好讀遺民詩文”成爲偶然民風,而鄭天挺則主意教學探求“中興名臣集”,這是因爲即使遺民詩文能夠“脹勵浩氣”,但未免氣候衰飒,而中興名臣之作,卻“于脹勵浩氣表,兼能夠振發信念”。(p18)鄭天挺于1943年6月實現《清代皇室之氏族與血系》初稿,另日記中感觸,“此文隨辍且兩月,此可見余之棲棲成天不遑文字。然百忙中有此一二幼文,亦差可反抗戰之大時間及國度民族也。”正在西南聯大的生存,即使表有飛機轟炸,內有校務喧鬧,日志卻不止一次地提到“多暇”“空閑”。而“此次南來,決意念書”的鄭天挺功夫警醒不行正在如許的閑暇之中蕪穢。當他讀到《聶繼模誡子書》中說“山僻知縣,事簡責輕,最足鈍人志氣,須時常將此心指揮勉勵”時,便聯思到自己的處境,並正在日志中記下“余自去冬南來,可謂事簡責輕矣。志氣恐日就痿痹矣,日就苟安矣。”(p45)于是效法《求阙齋日課》,同意下了念書盤算:汗青,五葉至十葉;雜書,五葉至十葉;習字,一百;汗青,先讀兩《唐書》《通鑒》;雜書,先讀《雲南備征志》《水經注》《苗族偵察講演》。(p45)《鄭天挺西南聯大日志》鄭天挺很觀賞《淮南子》中的一句話,“謂學不暇者,雖暇亦不行學”。(p52)正在公事繁冗與閑暇的間隙,鄭天挺都苦守了一個學者的天職。鄭天挺的學術特長爲明清史。1944年4月3日,他正在寫給傅斯年的信中說:“去夏忽發《清史語解》之思,擬目四十馀條。”鄭天挺已經將此中的三條寄給鄧廣銘,鄧氏即引薦到刊物公告。惟賴鈎稽比證,得其或者”。(p813)只是,他對汗青的書寫義例連續頗爲鄭重,鄭天挺連續有編撰《史傳纂例》的思法,以是有一段時代正在《日課》盤算中法則下晝專讀《漢書》《三國志》。(p57)缺憾的是,這一著作盤算最終也沒寫成脫稿。一個學者的學術盤算有時不光僅是出于本人的志趣。鄭天挺曾師事孟森,當南遷長沙時,聽聞孟森仙遊,而《明元清系通紀》《清史彙編》皆未就,于是發心“戮力想法續其書,以報親信”。(p16)其後,正在雲南大學任教的吳晗傳說鄭氏志向後,“慨然欲以其所抄《清實錄》相贈”(p53),“鈔《朝鮮實錄》八十冊存北平……欲舉認爲贈。”(p55)若不是《日志》的出書,咱們無從得知這些史籍的細節,而恰是這些細節的存正在讓咱們感應到許多煌煌著述的溫度。鄭天挺大凡著書之前,先草長編,這也是守舊知識的一種家法。鄰近北大四十周年思念時,鄭氏擬撰《南诏版圖探索》,起初做的職責便是“先錄諸書地名認爲長編”。(p61)其後向導楊志玖作《元史》補的探求,也創議他“先作長編,以書爲綱,先就一書錄其《元史》未收史實,以備采擇”。(p250)正在讀明代史料的流程中,鄭天挺注意到《明實錄》、明人劄記、《明書》《明事本末》《罪惟錄》等,多有補正《明史》之處,于是計算摒擋成編造的《讀明史劄記》。1939年2月5日志:“今天頗思以普通講述所蓄,編爲明清史,即以劄記爲長編。現逐日約鈔二千字,一月可得五萬字,暑假後或可入手下手纂輯矣。”(p130)這些伎倆看起來誠懇,實則是念書作文的根基法。他的伎倆和陳寅恪的史學論著頗爲一致,即是先摘錄史料,然後校訂,記成卡片,進而登之簿冊。(p209)正在之後的一段時代裏,鄭天挺先是細讀《明史》《明實錄》等史籍,繼而借閱明人如宋濂、高啓等人的文集,“摘其相閉明初史事者錄之。”(p193)民國時候,著書仍沿承文言著述的守舊,多有接續文史文籍的盤算。1939年6月20日,鄭天挺與傅斯年、毛子水輕易話,傅斯年說到本人居心纂輯《明紀年》《明通典》,約鄭天挺配合。毛子水也勸鄭天挺作《續續資治通鑒》,鄭天挺自道“擬別纂《明會要》”,傅斯年也極爲贊同。(p160)過了三天,傅斯年晚飯後過訪鄭天挺,“謂前說之《明通典》,擬改爲《明志》”,兩人于是沿道擬定了《曆法》《氏族》《經籍》等二十四個篇目。(p161)到了7月10日,傅斯年又過訪,適逢鄭天挺不正在,便留字條曰:“前所說《明書三十志》,茲更擬其目,便中擬與兄商榷其舉辦之序。果此書成,益以紀年《明史》,可不必重修矣。弟有心無力,公其勉之。”(p165)第二天,傅斯年同鄭天挺從頭擬定了《明書三十志》的目錄,並計算聘請毛子水、湯用彤平分任,用五年的時代寫成。閉于這部著作的書名,鄭天挺爲了區別于傅維鱗的《明書》,落款《明志》,和傅斯年斟酌後命名曰《明書三十志》。(p167)即使著作盤算曾經計議得頗爲透徹,但他們面對的一個實際堅苦即是藏書虧欠,如鄭天挺所記“手頭僅有《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稗史》《痛史》諸書,殊虧欠用”。(p167)鄭天挺還正在日志中精確記實了其厲重著述之一《清史探微》的定名通過。1944年3月30日志曰:“吉忱久勸余將清史校訂文字集爲一編,愧而未敢。莘田並爲定書名曰‘清史然疑’。余不甚喜杭大宗爲人,故不肯同其書名,且余所作,于清史多疑少然,用之亦嫌未允。今日擬用‘清史稽疑’爲名,商之錫予,認爲可,並請其作序。”第二天,鄭天挺便擬定了“清史稽疑”的目次,並補上了幾篇“待作”之題(p810)。一年今後,鄭天挺商量到“稽疑”之名出于《尚書·洪範》“明用稽疑”,而此書與“明用”無涉,于是計算改爲《清史證疑》。(p1026)一個月後,毛子水來鄭家做客,鄭天挺又將書名題目請其協商,毛子水以爲“證疑”不如“稽疑”,但“稽疑”之名仍不煊赫,不如“索隱”“辨微”之名顯。“二人商久之,定爲《清史探微》。”(p1039)同年9月,鄭氏獲取哈佛燕京學社資幫,“依其所望,須有探求計畫並探求著作與之。”鄭氏便擬定了兩項,一是“仍作《清史語解》”,二是“以馀晷作一《目次學述要》,分上下二部,上通說,下述例。通說分總論、書目、刻書、聚書、板本、校雠六章;述例以《史記》爲證,集諸鄉信錄校訂板本、校雠之說。”(p933)平心而論,這類選題都很有價錢,若是能假以時光專心從事的話,都有寫成學術名著的潛質。惋惜戰事之下,書桌不甯,直接影響便是學術思緒的隔絕,鄭天挺正在1944年夏季的一個雨夜重拾《清初禮俗講稿》,卻展現“事隔年馀,當時情趣幾于全忘”。(p854)鄭天挺曾困惑本人日志的價錢,“念書所得又別書”,心願能日志能正在“起居表略有敘述”。正在這日,這冊日志的價錢已然是不行置疑了,咱們正在此中看到了一個細節矯捷的西南聯大,也會意到了所幸能讀到的著述怎麽醞變成型,當然更多的是未能實現的學術構想。《日志》中給咱們顯露了如許的場景:1940年大年夜,探求所唯有鄭天挺、湯用彤的房間有燈光,遠方歡聲沸鼎,一齊過年,恰也沒有日本轟炸機的驚擾。鄭天挺點讀《典故紀聞》之後,正在日志中記下:“以安定念書終止此二十九年,亦大速事。”(p358)!